各有关高校:
为响应“网络强国”和“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在互联网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定于2015年9月至12月举办“第一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是面向CERNET会员高校开展的竞赛活动,旨在激励CERNET各会员高校学生积极开展下一代互联网软硬件技术及应用创新研究,培养互联网创新人才,促进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
二、大赛组织
1.主管单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主办单位:赛尔网络有限公司
3.协办单位:CERNET网络中心
《中国教育网络》杂志
三、大赛要求
1.参赛对象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面向CERNET会员高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所有在校学生。由各会员高校组织遴选、推荐若干参赛队(个人或团队)。
2.作品类型
赛事分创意组和实践组,参赛作品要求能够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特点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应用,包括:
(1)技术创新类:结合IPv6特点进行的技术创新;
(2)产业应用类:IPv6软件与硬件在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应用;
(3)公共服务类:基于IPv6的教育、医疗、社区等公共服务应用。
四、大赛安排
1.为保证参赛者充分理解大赛规程和作品要求,大赛组委会拟通过媒体宣传、大赛说明会等方式,为参赛者提供相关信息。具体安排将通过官方网站发布。
2.报名方式:由CERNET会员高校遴选、推荐本单位参赛队伍,于2015年10月30日之前通过官方网站www.cerpark.com报名并提交参赛作品。创意组参赛者需上传标准格式的项目计划书,实践组参赛者需上传标准格式的项目计划书与产品演示文件。
3.地区初赛:2015年11月2日至12月4日,各地区CERNET主干网核心节点分别对本地区参赛作品进行评审,产生地区初赛获奖作品,各组前三名进入全国决赛。
4.全国决赛:2015年12月7日至12月20日,主办方对进入决赛的作品组织评审,决赛评委会在听取项目展示并现场质询后进行打分,根据综合成绩排名产生大赛获奖作品。
五、奖项设置
1.地区初赛各赛区设创意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设实践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全国决赛设创意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设实践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设大赛特别奖。
具体奖励数量由大赛组委会根据竞赛组别的特点及各赛区实际参赛作品数量按比例制定,详情请关注大赛官方网站。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赛尔网络:
闫雨辰010-62603401 yanyuchen@cernet.com
孙妍妍010-62603894 sunyy@cernet.com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络信息处:
张杰010-62514689 zhangjie@cutech.edu.cn
大赛概要及大赛组织委员会名单请从大赛官网(www.cerpark.com)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www.cutech.edu.cn)下载。
附件一:“第一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赛项概要
一、大赛简介
首届赛尔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管,由赛尔网络有限公司主办。大赛旨在充分发挥CERNET在下一代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通过竞赛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精神;利用多方资源促进赛事成果转化,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重大应用的发展。
本届大赛分为创意组与实践组两个组别,采用高校推荐、地区初赛、全国决赛三级赛制。地区初赛按照CERNET主干网核心节点分为8个赛区,各赛区获得一等奖的项目入围全国决赛。
作为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技术与服务提供商,赛尔网络有限公司一直秉承“网络服务教育”的宗旨,鼓励并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公司成立十五周年之际,赛尔网络将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指导与支持下,充分发挥高速网络、领先技术、海量资源的自身优势,与全国2500万高校师生携手打造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这一骇客盛宴。
二、参赛指南
1.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特点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应用,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技术创新类:技术创新类:结合IPV6特点进行的技术创新;
产业应用类:IPV6软件与硬件在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应用;
公共服务类:基于IPV6的教育、医疗、社区等公共服务应用。
2.参赛对象
参赛者须为CERNET会员高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含本专科、硕士生、博士生),个人或团队参赛均可。参赛个人或团队须有指导老师对其项目进行辅导。
3.赛区划分
初赛地区 | 行政区域 | 核心节点 |
华北(北京) |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 北京大学 |
西北(西安) | 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南(成都) | 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
华南(广州) | 广东、广西、海南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中(武汉) | 湖北、湖南、河南 |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东南(上海) | 浙江、福建、上海、江西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北(南京) | 山东、江苏、安徽 | 东南大学 |
东北(沈阳) | 辽宁、吉林、黑龙江 | 东北大学 |